不只是挖抹茶的小竹子--日本茶道與茶杓「銘」所傳遞的美感意識

各種材質的茶杓。由前至後為煤竹茶杓、白竹茶杓、黑柿茶杓
各種材質的茶杓(由前至後):煤竹茶杓、白竹茶杓、黑柿茶杓

日本茶道中,茶杓是從裝抹茶的棗或茶入中,勺取並測量抹茶量放入茶碗的必要茶道具。也是茶會客人拜見(鑑賞)的重點美術品。

日本茶道點茶流程中,用茶杓勺取抹茶
日本茶道點茶流程中,用茶杓勺取抹茶

我的第一支茶杓是在學茶道前,在京都宇治的茶店購入的。當時店內擺著幾筒顏色深淺各異的茶杓,日本店主熱情地用簡單的中文跟我說:「這個漂亮!這個更漂亮!」最後我買了一支店主說更漂亮的深褐色煤竹茶杓(煤竹取自天花板被煤炭燻過的竹材),色澤美觀、使用順手,愛用至今。

煤竹取自天花板被煤炭燻過的竹材
煤竹茶杓

下文簡單地介紹日本茶道茶杓的用途、構造種類、製作與茶杓鑑賞中「銘」所傳遞的美感意識,才不是一段小竹子這麼簡單(這很日本啊)。

茶杓基本介紹與用途

日本茶道茶杓也以竹子材質為最大宗
日本茶道茶杓以竹材為最大宗

茶杓(ちゃしゃく),也稱作茶匙或杓。最初源自中國進口挖藥品的象牙製藥匙,被日本茶人轉用為勺取抹茶入茶碗的茶道具(不得不說很有創意)。

室町時代的茶道開山之祖--村田珠光(1423-1502),首次以竹材做成象牙茶杓的造型,從此成為竹製茶杓的濫觴,日本茶道茶杓也以竹子材質為最大宗。

竹茶杓形牙製茶杓
回過頭模仿竹茶杓的牙製茶杓,相當特別

茶杓除了勺取功能外,也有計量抹茶的功能。日本茶道儀式中,會以茶杓取一杓半的抹茶,重量約兩公克,注入熱水後以茶筅點成一碗「薄茶」(常見有一層綿密泡泡的淡抹茶)。日本茶人運用茶杓,不用精準工具就能計量,甚至可以為客人微調茶湯濃度,可說是古代的生活智慧吧!

茶杓的構造與種類

茶杓的構造與名稱
茶杓的構造與名稱

茶杓一般長度約 17~20公分,勺取的彎曲部分稱為「櫂先」,前端處稱為「露」,露通常是茶杓作家造型變化之處。另外,竹茶杓中的竹「節」處,因節的位置,分為「真」、「行」、「草」三種類。
  • 真-「節無」:整支竹茶杓沒有竹節。是村田珠光模仿象牙茶杓,所製作的竹茶杓造型。
  • 行-「止節」:竹茶杓的竹節在尾端。據說是千利休之師-武野紹鷗創造的類型,也稱為「紹鷗形」茶杓。
  • 草-「中節」:竹茶杓的竹節在中段,「中節」是最常見的竹茶杓類型,是千利休喜好的茶杓造型,故也稱為「利休形」茶杓。

茶杓的作者

在日本戰國時代,茶人們開始自己製作茶杓。說到底,茶杓除了好取得的竹材與切削刀具,不需要特別的工具便可自行完成,也就成為茶人為茶會削造茶杓的契機。

相較於專業工匠大量生產的茶杓,茶人親手削製的茶杓,可從其刀法、打磨、造型窺見製作者的審美觀與人格特質,默默傳遞「一期一會」的款待之心。茶杓獨特的人格精神與象徵,如分靈體似的,歷代傳世,令人玩味再三。

茶杓的「銘」

「銘」就字典解釋,指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的文體,簡單來說即是標示或命名。

1591年2月,被豐臣秀吉下令切腹的茶聖千利休,自己切削用於最後的茶會的茶杓,取其銘「泪( なみだ)」(淚)。並將此茶杓傳給他的愛徒古田織部,據說從這時期之後茶人開始為茶杓命「銘」,以彰顯自身的美感意識。

茶杓的「銘」通常蘊含著感性元素,並傳達取「銘」者的文學素養。有時是禪語,有時是和歌季語(きご ; 在日本連歌、俳諧、俳句等地方使用的用來表達特定季節的詞彙。如雪、月、花等)。

茶杓、筒(銘「洗心」、署名、花押)、箱
完整的一組茶杓(由右至左):茶杓、筒(銘「洗心」、署名、花押)、箱

這些慎重其事的銘,被作者書寫在收納茶杓的竹筒外,並附上署名、花押(代替簽名的一種簽署樣式,有著連筆速寫、符號化的藝術性)。茶杓遂被賦予抽象的文學內涵與人格特質,與具象的形體虛實之間,交錯出雋永的藝術深度,令人在鑑賞茶杓時,有身臨其境的感動。


以上介紹了日本茶道茶杓的用途、構造種類、製作與茶杓鑑賞中「銘」所傳遞的美感意識。下回參加日本茶會,或是在茶道稽古中,可要好好拜見、鑑賞一支支看似微不足道,卻是飽含茶人情意的茶杓喔!

>> 點我代購日本製竹茶杓

留言